a
变异毒株XBB15在全球状况介绍及中国新冠疫情现状
发布时间:2024-04-24 13:51:04 来源:米乐6体育app官网下载 作者:米乐官方平台米乐入口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过去一个月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的 XBB.1.5 omicron 亚变体是迄今为止最具传染性的冠状病毒毒株。但官员们不知道它是否比以前的分支更致命。

  世卫组织 COVID-19 技术负责人 Maria Van Kerkhove在周三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该机构目前正在评估 XBB.1.5,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估计,该病毒占全国新感染病例的 40.5%。“这是迄今为止检测到的最具传播性的亚变体,”Van Kerkhove 说。“其原因是 omicron 亚变体中的突变使这种病毒能够粘附在细胞上并容易复制。”她指出,尚无数据证明 XBB.1.5 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但 WHO 正在对预计很快发布的变体进行新的风险评估。Van Kerkhove 说:“这种病毒传播得越多,它必须改变的机会就越多。”“我们确实预计世界各地会出现更多的感染浪潮,但这不一定会转化为更多的死亡浪潮,因为希望我们的应对措施仍在继续发挥作用。”

  美国白宫指出, 最新的变异毒株XBB.1.5 显示“惊人的增长”鼓励美国民众在室内佩戴优质口罩、经常检测并及时接种疫苗

  白宫 COVID-19 协调员 Ashish Jha 周三指出,与冠状病毒omicron XBB.1.5 亚变体相关的 COVID 感染“惊人增加”,在短短几周内从测序病例的 4% 上升到 40%。他说,最新的毒株可能更容易逃避免疫并且比以前的变种具有传染性,但承认“我们不知道”它是否更危险。

  Jha 指出,除非有人最近感染了该病毒或接受了二价加强剂,否则他们对 XBB.1.5 的保护“可能不是那么好”。他补充说,白宫正在努力确定疫苗如何有效中和最新的亚变体,但相信目前的测试和治疗方法仍然有效。Jha 鼓励人们在室内佩戴优质口罩、经常检测并及时接种疫苗。“我担心 XBB.1.5 吗?是的。我是否担心这代表了一些巨大的挫折?不,我们可以共同努力来控制病毒。如果我们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就可以减少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最新数据,与之前 7 天的平均水平相比,美国新入院的确诊 COVID-19 患者增加了 17% 。截至周一,所有年龄段的新入院人数的 7 天平均数为 6,483,高于截至 12 月 26 日当周的平均水平 5,541。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数字仍比去年的峰值低 70%一月。

  最近增幅最大的是 7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目前每天每 10 万人中有 9 人入院,这是该年龄组自 2022 年 2 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根据美国CDC该机构的全国整体预测,到 1 月 20 日每天新增确诊新冠的人数,新冠患者入院人数可能攀升至 12,600 人,也就是短短两周时间,美国每日入院人数将翻倍!

  目前,日本的福岛县,石川县,静冈县等地都相继发现了XBB毒株和XBB.1和XBB.1亚变体。

  1月5日,日本确认的因新冠感染死亡的人数达到498人。从日本公布的单日死亡人数来看,超过去年12月的438人,创历史新高。原因被认为是在日本“第8波”的疫情下感染人数增加,有的地方政府公布的数字包括年底年初的死亡人数。新增感染人数为23万979人,比上周的同一个工作日增加近4万人。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日本全国重症患者截至5日为650人,比上一天增加35人。

  1月3日,病毒进化技术咨询小组(TAG-VE)定期召开会议,审查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病毒变异体传播的最新科学证据,并就是否需要改变公共卫生战略向世卫组织提出建议。

  会议期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科学家展示了他们所称的输入性和本地获得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的基因组数据。对于本地获得的感染,提供的数据基于从2022年12月1日开始收集和测序的2000多个基因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分析显示,在本地获得染中,Omicron谱系BA.5.2和BF.7占优势。根据基因组测序,BA.5.2和BF.7一起占所有局部感染的97.5%。也检测到一些其他已知的Omicron亚系,尽管百分比很低。这些变异是已知的,并已在其他国家传播,目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没有报告出现新的变异。

  截至1月3日,来自中国区域的773个序列已提交给GISAID EpiCoV数据库,其中大部分(564个序列)是在2022年12月1日之后收集的。在这些病例中,只有95例被标记为当地获得的病例,187例为输入性病例,261例没有提供这一信息。在本地获得的病例中,95%属于BA.5.2或BF.7谱系。这与其他国家提交给GISAID EpiCoV数据库的中国游客的基因组一致。在可公开获得的序列数据中,没有发现已知重要的新变体或突变。

  TAG-VE确认了迄今为止共享的信息,重申了额外分析以及共享序列数据的迫切需要和重要性,以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进化以及相关突变或变异的出现。不管一个序列是否被赋予Pango血统,都应该这样做。实现这一点的最好方法是将数据快速、定期地存入公众可访问的数据库。在中国和全球保持高水平的代表性基因组监测,用相关的临床和流行病学元数据注释基因组序列,并快速共享这些数据是及时进行全球风险评估的支柱。

  世卫组织将继续密切监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全球的情况,并敦促所有国家继续保持警惕,监测和报告序列,并对不同的奥米克隆亚系进行独立和比较分析,包括对其导致的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析。此时,TAG-VE也在评估XBB.1.5在美国和其他国家迅速增加的比例。XBB.1.5的最新风险评估,超越了以前的评估声明,正在进行中。

  TAG-VE定期召开会议,并继续评估关于变异的传染性、临床严重性和免疫逃逸潜力的可用数据,包括对诊断、治疗和疫苗预防感染和/或严重疾病的有效性的潜在影响。

  现在我国国内主要流行的毒株是BF.7、BA.5.2等毒株,在奥密克戎种族属于第二代毒株。而BQ.1和XBB等毒株家族属于奥密克戎种族的第三代毒株,如果出现这类新的变异株,仍然有再次感染的风险。目前从数据来看,奥密克戎毒株再次感染或者二次感染风险高于原来的毒株,包括高于德尔塔和原始毒株。

  从二次感染出现的时间来看,一般有一段间隔期,不会说感染以后很快再次感染,同一毒株的再次感染概率是极低的。即使感染了,也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一般都是轻型。二次感染主要还是指变异株的突破染,突破染的时间间隔和临床表现是密切相关的,间隔时间越短,症状越轻,间隔时间长了以后症状就偏重,这和体内的抗体免疫有直接关系。

  我国近三个月以来已经监测到BF.7、BQ.1、XBB传入我国,一共有130多个奥密克戎的亚分支输入我国,同时这50个亚分支引起关联的本土病例或者暴发流行。整个BQ.1和XBB在我国尚未形成优势传播(目前还是以BA.5.2、BF.7为主),但其传播优势会逐渐增加,和BA.5.2和BF.7,以及其他50多个输入的亚分支,可能会形成一个共循环。

  近日,全球共享所有流感数据倡议(GISAID)数据库新增369条中国本土新冠病毒测序结果,上传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以下简称“上海瑞金医院”)陈赛娟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以下简称“上海公卫中心”)范小红领衔的联合科研攻关团队。这些样本来自上海地区新冠患者,随机采集于今年11月23日至12月22日,经基因测序确认30个已知奥密克戎亚型毒株,尚未发现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除了“南方株”BA.5.2和“北方株”BF.7相会于上海,在欧美广泛流行的BQ.1家族和XBB家族占比超过1/3——这些病例绝大多数为境外输入病例,处于闭环单独管理中,因此并未造成BQ.1家族和XBB家族的本土大规模传播。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此次监测到的25例XBB家族中,有3例XBB.1.5,同样都是境外输入病例,未造成本土传播。研究人员表示,境外输入患者中的毒株较为复杂,多为在我国境内首次检测到。当前测序结果表明,针对境外输入新型病毒株较多,仍需要常规开展病毒株检测为后续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XBB毒株家族是奥密克戎最新一代重组毒株,有着其他类奥密克戎无法比拟的免疫逃逸能力。特别是新毒王XBB.1.5毒株传播能力和免疫逃逸能力是新冠病毒毒株种至今为止的最强选手。BQ.1毒株家族其传播能力和免疫逃逸能力仅次于XBB毒株家族,也不能小视。

  基于以上情况,可以综合判断,未来我国大概率会出现BQ.1、 XBB毒株家族引发的新一轮新冠疫情浪潮。其中新毒王XBB.1.5毒株或者其衍生变异毒株最可能会成为主流毒株。

  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介绍,我国家监测数据显示,从2022年8月1日到现在,我们国家共监测到16例XBB本土关联病例,都是XBB.1进化分支。从现在的报道和研究来看,并没有观察到感染XBB系列变异株的重症和死亡病例增加,也就是说它的致病力没有明显增加。

  笔者备注,美国实际上已经表现出感染XBB.1.5毒株引发的新冠感染病例增加,特别是每日入院人数在持续增长,预期不久的未来,美国会出现重症和死亡新的高峰!我国医疗系统由于国内这种XBB.1.5毒株感染病例才出现零星病例,所以国内相关数据暂时没有参考性。

  关于当前的疫情形势,国家健康卫生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在采访中表示,“从2022年12月起,全国发热门诊就诊量进入快速上升阶段。到12月下旬和2023年元旦时,急诊量进入高峰。


米乐6 上一篇:疫苗战争后新冠时代 下一篇:【好文速递】致病性冠状病毒的起源和进化!
Copyright © 2013 米乐6体育app官网下载-米乐官方平台米乐入口 All right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7509809号-21号 技术支持: